古人认为:姓名是一个人的驱体、精神和实质所在。因此,通过更换姓名,可获得再生。《辽史》卷五十三《礼志六》中完整地保存了再生仪式的整个过程。
再生仪:凡十有二岁,皇帝本命年前一年季冬之日,择吉日。前期,禁门北除地置再生室、母后室、先帝神主舆。在再生室东南,倒植三歧木。其日,以童子及产医妪置室中。一妇人执酒,一叟持矢箙,立于室外。有司请神主降舆,致奠。奠讫,皇帝出寝殿,诣再生室。皇帝入室,释服、跣,以童子从,三过歧木下,每过,产医妪致词,拂拭帝躬,童子七过歧木下,皇帝卧木侧,叟击箙曰:“生男矣”。太巫幪皇帝首,兴,群臣称贺,再拜。产医妪受酒于执酒妇以进,太巫奉襁褓、踩结等物赞祝之。预选七叟,各立御名系于缓,皆跪进。皇帝选嘉名受之,赐物。再拜,退。群臣皆进襁褓、缓结之物。皇帝拜先帝诸御器,遂宴群臣。
行再生仪的目的,《辽史·礼志六》认为:“再生之仪,岁一周星,使天子一行是礼,以起其孝心。”也有人认为:这是覆诞,盖以岁一周星,因天道更新之象,而预祓除之,亦祈禳颂祷之义。再生仪,实际上就是真正生礼的重演,以此达到再生的目的。最后,皇帝挑选新名,不仅在观念上把名与生看作了一体,而且由此进一步把它当作了新生的标志。
这种再生仪,由太巫参预,实际上巫术和礼仪的结合,它的支柱是原始宗教心理和虚幻的经验,是愚昧心理的一种反映,随着人们愚昧状况的解除,它赖以存在的土壤也便逐渐失去。
这种换名再生的仪式,现在举行的已不多了,但换名再生的方式,在有些民族中依然存在。在藏族,高山族那时,得病之后,有的要另换一个名字,表示过去的那个名字,已经死亡,而新的名字又标着新的生活的开始。